「你們先吃!你們先喝!不用等我沒關係!」那天母親說了這句話,讓我印象非常的深刻......。
還記得那天下午,我和父親去到知名的美式賣場買東西,父親看見了一整排的紅酒,心血來潮的說要買紅酒,父親本來就是一個很會品味生活的人,退休後父親每天起床後都會喝一壺現磨咖啡配棒球賽,下午泡著從朋友的茶行裡買來的高山茶配小點心,有時候是小蛋糕、有時候是麻糬,週末睡前喝杯啤酒配炸物,日子過的舒心且愉快。買了三瓶紅酒,我明白父親今天晚上想要和我們喝上一杯,享受女兒我難得回家的夜晚時光。
當晚父親坐在客廳等著我和母親洗完澡後一起喝紅酒,我洗好澡後,母親深怕我們等太久,他洗澡也有壓力,因此不經意的說了
「你們先吃!你們先喝!不用等我沒關係!」
剎那間,我覺得這句話是不對的,為什麼不能讓父親與我等等她呢?捨不得、為家庭犧牲、不想造成麻煩......等等的心情,我並非不能理解,但是一個家庭裡的地位不平等,產生差別對待真的只是單一方面所造成的嗎?母親時常與我埋怨,為什麼所有事情都要以父親的意見與想法為主?為什麼父親這麼不體貼?為什麼父親都沒有想到要為母親做些甚麼?曾經的我,也總跟著媽媽埋怨父親的種種不是,但隨著年紀增長,開始發現其實雙方都需要為這個狀態負責任的,做任何事都可以等待父親,為什麼區區一杯紅酒,不能夠讓父親等母親呢?細心回想,父親從來也沒提過這個要求,但是自我還小時,母親本來就是善解人意,也深怕自己造成別人的麻煩,因此與父親的相處都是覺得沒有關係,讓父親先、別讓父親等、她自己會追上來的,久而久之,父親也習慣了走在前面,母親追逐著他的背影前進,夫妻倆就再也不是比肩同行了……。
看了二十幾年父母親的互動,才開始懂得並不是父親不願意等待母親,而是父親已被母親養成不需要等待的習慣,而養成父親這個習慣的母親反而開始埋怨父親的不等待。在一段夫妻關係中,理應是比肩同行、相互扶持的關係,而要維持這樣的平等對待,不論男女,都應該先懂得尊重自己、給予自己平等的對待,你值得對方為你駐足等待,當你認為你自己值得,那對方一定也願意為這個值得的你等待,你可以等等我、我也可以等等你,再一起牽著手去度過風風雨雨、抑或者我們也可以一起喝杯紅酒、吃個下午茶,而不是當我坐到椅子上正要開始品嘗時,你早已吃完;在同一個空間、時間一起做一件事,這才是「一起」做這件事。
父母親曾告訴過我,他們已經過了年輕人愛情甜甜蜜蜜總是要黏在一起的年紀,可這是我想告訴他們的是,不管你們幾歲了,人家常說老來伴老來伴,就是身旁的那個伴,那應該就是要牽著手肩併著肩一起走向前的夥伴才對。